新加坡母语教育推广任务 –多层面语言选择与动机

一、案例题目

新加坡母语教育推广任务 –多层面语言选择与动机

二、摘要

新加坡的双语环境为它带来了独特的机遇与发展。新加坡教育部精益求精, 在2010年提出母语教育检讨告,旨在确保国民兼备母语及双语能力。新加坡母语教育的推广,应是以国民的广泛支持为目标。本文欲参考不同学科的观点(包括心理、社会和教育学等三个重要层面),结合新加坡多元的国情,以理论与实际的角度去审视新加坡母语教育的推广形式。

本文重点指出:认清语言具有「多层面的语言选择」是母语教育之实行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目前仍未积极推行。「避免在双语环境中一面倒使用英语,应为华语使用留有空间」,将能够使作为第二语言的母语教育的推广更灵活、更富弹性。其次,母语教育的推广也宜配合国民「多层面的语言动机」,如语言态度、个人发展需要,让母语成为“乐学善用”的生活用语。

 

关键词 : 母语教育 语言政策推广 语言选择与动机 社会语言学 社会心理学

 

字数 : 正文1712字

完成日期: 2013年1月24日

 

目录

一、案例题目… 1

二、摘要… 1

三、缘起… 2

四、定义… 2

五、推广任务的实践… 2

多层面之语言选择… 3

多层面之语言学习动机… 3

七、引用文献… 3

 

 

 

三、缘起

根据《2000年新加坡人口普查——识字率与语言》报告指出家庭用语起变化家庭用语起了变化,一、英语已经成为新加坡居民人口的通用语。二、英语与华语已经成为更多新加坡居民的家庭用语。这反映了政府双语教育政策的“多讲华语,少说方言”常年运动的成功,使复杂的新加坡社会语言状况朝向统合的方向。

 

2004 年,新加坡教育部成立了“ 华文课程与教学法检讨委员会”,对华文课程进行了全面检讨,指出新加坡家庭使用语的改变。陈志锐(2011)委员会认为华文课程仍应配合新加坡的双语政策,同时需加强课程的灵活性,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并于2007 年修订了2002 年版的《华文教学课程标准》。2010年新加坡教育部公布《母语教育检讨报告》,为鼓励学生活学活用母语,新加坡教育部在调整教学方法之外,也重点改变考试方式,配合教学侧重考学生的应用能力,实现“乐学善用”的愿景。

 

这些启发我对新加坡母语教育现况作推广任务建议。按Kaplan(2002)所说,「语言能否生存和发展,就在于人们对该语言是否持有积极的态度,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天天使用。」那么,推广任务应强调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语言选择及积极的学习动机。

 

笔者建议的推广任务是要帮助国民及政府认清以下两点,一、国民认情语言选择具弹性采取多层面语言选择,实践双语并行,使母语教育更灵活、更富弹性。二、新加坡政府配合国民具多层面语言学习动机,有助减低国民语言焦虑,增加学习华语动机,让母语成为“乐学善用”的生活日常用语。

 

四、定义

语言态度包含语言选择及语言学习动机。语言态度是人们对自己的语言及他人的语言之感觉或看法(Crystal 1992)。语言态度: 社会心理的反映。人们对于某种语言变体(语言或方言)的态度,反映了该语言变体的社会地位,以及与其相关的社群成员在人们心目中的刻板印象。(高一虹、苏新春、周雷,2005) 而语言选择受两种因素影响:偏好与限制。Buda (1991),而且经常与语码转换、语言忠诚、语言转移等概念一起被讨论。Pütz(1997)。多层面的语言选择的定义指人在生活的不同层面有意识地平均使用双语。

 

语言学习动机是以掌握一门语言为目标的心理素质。Dornyei(1994)指出外语学习动机由三个层次及不同内容组成,一、外语层次:结合性动机(为融入语言群体)、工具性动机。二、学习者层次:成就需求、自信、语言使用焦虑、第二语言竞争力的认知,因果归因,自我效能。三、学习情境层次:课程设计及教师的调动、兴趣、关联性、期望、满意度、直接社会化的动机、社群动机(目标为本,规范和奖励制度,团队凝聚力,课堂目标结构)。

 

五、推广任务的实践

多层面之语言选择

 

第一个实践是加强鼓励家庭用语保持双语平衡。黄明、朱宾忠(2010)指出体现在家庭语言转移的大趋势中就是各民族语言向英语转移。可以把母语保持在一定的程度, 即听说能力为主。家长可以在家里提供多接触华语的环境,例如看华语电视、听流行歌曲,阅读华文流行刊物等等。(联合早报,2010) 众研究指出在家中增加使用母语有助学生母语学习情况。陈桂月(2006) 何炳彪(2010)指出现在家长比以往政府更影响学生的学生语言选择。家长教育源流最影响家庭用语,而家庭用语最影响学生华语听力。所以家长更应了解语言选择的多层面及其弹性,可以在家中平均地使用华语及英语。

 

第二个实践是大量增加学生能在不同层面使用母语,营造有利的母语学习环境。新加坡应重新为华语定位各界应全力创造华语环境,大到社会,中到社区,小到学校班级和家庭,从社会生活中的地名、公众用语,到政府部门的行政公文。郭熙(2008)另外,当地华语环境的缺失, 地铁、公共汽车、车站以及其他一些公共场所,很少有汉字出现。促使年轻一代不说华语。另外, 华语使用场合的不平衡。华语因为其特殊的地位,只能在特定的场合和环境中使用,它是一种受限语码。郭熙(2010)

 

多层面之语言学习动机

 

第三个实践是家庭对母语教育抱更积极态度,提升对华语的学习动机。何炳彪(2010)指出多了解家庭使用英语的背景,以鼓励及辅导方法,提升孩子学习华文的语言学习动机。 Chua (2008)指出新加坡的语言政策与文化意识形态的冲突,这样做可以减低国民的文化焦虑。郭熙(2010)指出新加坡家长的’语言不安全感’,宜强调母语教育除了工具性,还有文化性,传承华人文化的意识形态。陈志锐(2011)指出要减低语言焦虑,应避免单靠学校的非母语习得。邹嘉彦,游汝杰(2007)指出加强语言忠诚(华语) 及语言维护(母语)。

 

七、引用文献

1. Buda, J. K. (1991).”Language Choice.” Otsuma Review, No. 24.

2. Crystal, David. 1992.An encyclopedic 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anguages. Cambridge, MA: Blackwell.

3. Kaplan, R. (2002). The Oxford Handbook of Applied Linguistics [M] . New York: OUP.

4. Chua, C. S. K. (2008). ‘Singapore’s Literacy Policy and its Conflicting Ideologies.’ Current Issues in Language Planning.

5. 周聿峨(2001). “试析新加坡华族母语教育问题.” 比较教育研究.

6. 高一虹、苏新春、周雷(2005). 回归前香港、北京、广州大学生的语言态度. 社会语言学:迈向21世纪的语言学. 赵蓉晖. 中国,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7. 陈桂月(2006). “新加坡社会语言土壤下的华语文学习——新加坡国立大学学生华语文问题探讨.”语言教学与研究.

8. 陈亚风(2007). 中港新三地的语言规划与新加坡本位小学语文课程研究. 汉语言文字学. 中国, 复旦大学. 博士学位.P.107‐113

9. 邹嘉彦、游汝杰(2007). 社会语言学教程. 台湾, 五南出版社.何炳彪(2010)

10. 吴元华(2008). 第十三章从人口普查报告看双语教育成效的喜与忧. 务实的决策:新加坡政府华语文政策研究. 中国, 当代世界出版社.

11. 郭熙(2008). “关于华文教学当地化的若干问题.” 世界汉语教学(02).

12. 郭熙(2010). “新加坡中学生华语词语使用情况调查.” 华文教学与研究(04).

13. 黄明、朱宾忠(2010). “新加坡双语教育模式与华族家庭语言转移趋势调查分析.” 外语教学与研究42(5).

14. 陈志锐(2011). 新加坡小学课本中的单元式教材:在华文作为第二语文教学上的适用性和实用性. 新加坡华文及文学教学. 中国, 浙江大学出版社.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