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德國的中文教學心得

http://blog.huayuworld.org/LIZ/16977

我在德國的中文教學心得 〈1〉

-深思海外中文教育-
年輕時在美國認識了不少當地的華僑;無論老僑或新僑都歷經無數中西文化的衝擊與妥協,才得以在異國安身立業,在異地的土壤紮下結實的根。他們人在異國,生活習性也許洋化了,但他們骨子裡是道道地地的中國,腸胃是道道地地的中國,心中的熱血亦不時的因中國人共同的榮辱勝敗而翻騰或冷卻。他們希望他們的下一代繼承延續他們血緣裡的中國!
在美國那段時間,我親身體驗到許多華僑對下一代中文教育的無力感。即使近年來因中國大陸市場經濟起飛,中文與中華文化在世界掀起了熱潮,海外中文教育所面臨的阻力減少了,但海外中文教育還是有它的困難度存在。

許多年來,我一直思考海外中文教育的種種問題:我們如何在海外教養孩子認識中華文化?華僑子弟如何能接受自身的血緣,並引以為傲?孩子們如何能在海外有效率的學中文?家長與當地的華人社團如何能幫助孩子在海外建立一個理想的環境,讓中文與主流語言共存,讓中華文化與當地主流文化相互輝映?
-海外中文教學-
在海外定居結婚生子之前,我累積一點兒教老外學中文的中文教學經驗。在德國生下孩子後,我如臨大敵的迎戰孩子的中文教育。兒子學齡前的啟蒙教學到台灣國民小學二上的國語和數學課程,皆由我一路披荊斬棘教來。兒子的中文基礎很紮實,自發學習的態度得到許多人的讚賞。母因子貴,我被遊說到中文學校任教。到了中文學校,我與班上的孩子們教學相長,終於掌握到了一些經營班級的要領。
我累積的那點兒皮毛海外中文教學經驗,雖勉強能應付兒子和班上的學生,但萬萬不夠在行家面前班門弄斧。此次回國參加1584期加歐非海外華文教師研習會,承蒙台灣國立教研院的一番美意,想為本期的學員留下教學的足跡。我就此談談中文學校,在德國教兒子學中文和經營班級的一點兒心得,與大家共同切磋琢磨。
-德國中文學校聯合會-
在德國談到中文教學,無法不先談到令人驕傲的德國中文學校聯合會。德國中文學校聯合會成立於2000年,會員計有十四所德國境內的中文學校與兩所瑞士的中文學校。
聯合會的會員學校每年輪流,舉辦一次三天兩夜的小型教師研習會,或七天六夜的大型教師研習會。小型研習會大都由主辦學校的老師負責主導課程,大型研習會還另聘海內外的講師來授課。透過研習會,中文老師有更多的機會相互觀摩並作中文教學上的種種交流。
德國北萊茵區三所採用注音符號與正體字教學的中文學校都集中在杜塞道夫(Düsseldorf)附近,所以常常欠缺師資。這一、兩年來,因所學校上課時間不同,漸有老師跨校教學的傾向。事實上,海外中文教育原本就不是謀求利益的事業。同地區的中文學校若有一起教育華人下一代的共識,共同分享可貴的師資,就可解決或減緩海外中文師資缺乏的問題。-待續-

預告:
我如何為孩子在海外創造理想的學華語環境?
如何消弭與主流文化對立的關係?
如何鞏固「家」這個基地?
如何讓孩子在學齡前認字?

我在德國的中文教學心得 〈2〉

中文教育的先決條件
一. 消弭與主流文化對立的關係
從兒子的零歲教育始,我將多年來深思海外中文教育的種種理論付諸行動。我想海外中文教育的初步工作是孩子的心理建設。幫助生長在海外的孩子,認同自身的中國血緣,不讓孩子覺得,自己的語言與文化與當地主流文化有衝突對立的關係,是中文教育的先決條件。
為什麼上幼稚園後,孩子就不願意開口說中文了?很多家長有這樣的疑惑。上幼稚園後,孩子首度面臨主流文化的挑戰,他發現自己和多數人的不同。這種不同可能使孩子被孤立、飽受嘲弄與倍受欺凌。孩子下意識的,開始排斥說中文 ,因為他想和多數小朋友「同一國」。這時候,父母不妨利用文化互動或其他方式,消弭這種與主流文化對立的關係,就可幫助孩子接受自己的不同。不相同並不代表不好!
小規模的文化互動可由父母主導,把中華文化適當的融入主流社會,例如到孩子的幼稚園或小學介紹中國的節慶,教小朋友們用筷子,寫中國字,唱簡單的兒歌,示範中國童玩和遊戲,解釋中西文化的同異。這種文化交流的活動,不但可消弭孩子的老師、朋友和同學們對不同文化產生的排斥感,也可以藉著他們當下對中華文化的好奇與投入,引發自己孩子學習中文的動機。
二. 鞏固「家」這個基地
在海外學習中文的重要基地是家裡。如果能為孩子鞏固這個基地,那麼中文就成了孩子生活的一部分。
我的孩子是中德混血兒,經由我的堅持與另一半的共識,中文和德文一樣成為孩子的母語。從牙牙學語開始,孩子就知道和爸爸可以說德文,和媽媽原則上只能說中文。除了重要的家庭會議使用官方語言(德文)之外,孩子們不必因爸爸在場而刻意和媽媽說德文,反正爸爸也可以藉此學中文。
即使孩子中文運用自如,在國外說中文,還是要面對長遠的語言拉鋸戰。當孩子在家裡說中文,夾雜入德文時,我會不動聲色的用中文,重覆一遍他的話。所謂習慣成自然,只有清楚的劃分出不同語言的界線,才能保留中文的獨立生存空間。
三.學齡前的認字

學齡前的中文啟蒙教學是聊天、唱歌、跳舞、念詩、畫畫兒、說故事和玩遊戲。用「好玩」和「讚美」糖衣包裝的教學,能引發孩子自發性的學習。
這一個階段,認字亦是一大主題。開始認字的年齡愈早效果愈好。我們家從有了孩子後,就成了中文教室。廚房、客廳和臥室到處貼著注音符號、國字和動物圖片。每天我抱著孩子走走唸唸。我問孩子:「大」在哪裡?「花」跑到哪去了?「ㄉ」回家了嗎?(把ㄉ從三字組中拿走,一兩天後再放回原位)孩子雖然還不會說話,但他會指出字的位置、用點頭或搖頭回答問題。
三歲左右,孩子開始背唐詩。孩子背熟了一首唐詩後,把全首詩的字,分別填入八開紙上的4 x 5或 4 x 7排列框格。列印兩份有框格的唐詩,一份保留作拼詩的底稿,另一份逐字剪下來。孩子可拿剪下來的單字,在拼詩底稿上,找出字的位置與發音。讓孩子從頭背詩,直到唸到這個單字,確認它的發音為止。
另外也可以用唐詩一式兩份剪下來的單字陪孩子玩「Memory」的翻字遊戲。兩人或多人輪流翻字時,誰翻到相同的兩個字,唸得出來它的發音,就可以保留這組字,且多一次翻字的機會。最後誰擁有最多組字就是贏家。我的大兒子沒趕上使用這種唐詩認字的方法,但他的弟弟卻能有效的在一個禮拜內,認完一首唐詩的字。
無論是兒歌、打油詩或繞口令….都可以比照唐詩認字的方法認字。孩子還不會寫字的孩子,可以用「連連看」和「圈一圈」的方式,被評量認字的能力。認字評量可以用來做,調整認字進度的參考。
若孩子的表達能力好,可以試試讓他用同音字造詞、看圖說故事或自創布偶戲的劇情。我的孩子很喜歡「蔬菜水果劇場」,常常在餐桌上排演「香蕉先生」、「蘋果阿姨」、「大蒜小姐」或「紅籮蔔小弟」的戲。
預告:學生都是被父母威逼利誘來上課,要怎麼讓他們覺得喜歡學中文呢?
怎麼把亂轟轟的一班整頓好呢?
如何設計有趣的課程呢?

我在德國的中文教學心得〈3〉

-中文學校的孩子-
參加埃森中文夏令營時,有幸結識北萊茵福爾摩莎中文學校的蔡校長和來至各校的中文老師。承蒙蔡校長賞識我教兒子的成果,極力遊說我接手學校的基礎班。
往返福爾摩莎中文學校教書,開車約有一百三十幾公里的路程。我們家人一向重視週末的團聚;犧牲大半個周末,從事一份看來「錢少、事多、離家遠」的兼差工作,實在是不可思議!
也許是被蔡校長和其他老師對海外華文教學的癡傻與執著感染了,一向分身乏術的我,居然接下了這份比教自己兒子更具難度的中文教學工作。
我的學生!
開學後的第一堂課,我驚訝的瞪視著班上的十一個孩子。那個年紀最大、挺油條的小孩走進教室,也不理人,坐下來就說:「好無聊喔!什麼時候下課?」然後窩到書桌下去打瞌睡。天啊!我連課都還沒開始上呢!
有兩個孩子一聽到「上課了!」就拿出餅乾、點心和飲料,大吃大喝起來;上課時,幾個小朋友目中無人的從桌下鑽出來,跳上桌,最後爬上窗台去玩躲摸摸;還有三兩個小孩直喊尿急,去廁所大半天,才回來不久又尿急了,看來是膀胱無力!
我不動聲色的看著這些孩子,他們有些來至香港家庭、有些來至台灣家庭、有些只有父或母一方是台灣人。聽說他們在入學後的半年裡,換了好幾任老師。在亂糟糟如市場的課堂上,我翻閱他們的資料,發現他們父母每周末也必須開車往返一百多公里送孩子來上中文課。
想到他們的父母人在異國,期望孩子學中文的期望和苦心!想到孩子們這半年來,學中文的顛沛流離,我忽然覺得責任重大!我對自己暗暗發誓:兩年內他們不會再換老師了!

孩子們上中文課的原因
針對基礎班上過的課程,我做了個簡單的測驗。全班的平均成績不太理想,接著我和班上十一個孩子做了一次對談,問他們為什麼來學中文。大部分的孩子都不想學中文,也拒絕說中文。他們來學中文,是爲了無法違背父母親的期望,或者是接受父母的收買。一個孩子說,雖然浪費週六下午來上中文課很討厭,但上完課可以去吃麥當勞還可以得到一份驚喜的禮物哦!
我決定好好的重新整頓這個班級,重新規劃出有趣的中文課程,藉由厚厚一的層糖衣,來提高他們的學習中文的意願。

-我們的課程-

唱遊與詩
考量他們年紀小,無法持續專心聽課,我立刻徵得學校的同意,把長達一個多小時的兩堂課換成三堂課。我們的中文課將由歌聲開始,穿插點心時間,最後以遊戲結束。
課文教學之外,我們基礎班的課程還包括每月的兩首兒歌或童謠、各月銜接主題的幾句會話和遊戲。學過的兒歌或童謠可定期或不定期複習,才能使孩子隨時記憶猶新。
一般來說,具有熟悉的旋律與歌詞簡短的童謠,比較適合幼幼班和初級班的小孩。例如「頭兒、肩膀、膝、腳趾」、「兩隻老虎」、「生日歌」等,都是好唱又易學的歌。念唱兒歌和童謠時,孩子快樂又輕鬆的學中文。同樣的歌曲用一個月唱上十幾二十遍後,孩子們就難忘歌詞裡的生字和生詞。
除了有趣的兒歌和童詩,孩子們也很喜歡背唐詩。背誦唐詩的另一項好處是,可以有效的討好家長。家長們為背誦唐詩的孩子感到驕傲,因此也為老師加分。如果上課時間充足,讓孩子們繼續「唐詩識字」,就一舉數得,何樂不為!
會話與聽寫
唱完歌後,我們有會話課,會話課只有三兩句簡短的對話。班上每一個孩子都必須開口、大聲且發音準確的對話,否則會連累他的對話夥伴無法下課。若表現不理想,同組的夥伴必須同時留下來,繼續練習會話。
住在國外,孩子沒有太多機會說聽中文,很多中文學校高年級的學生讀寫中文的能力極強,但說聽中文的能力卻出乎意料之外的糟糕。這就像我們以前在台灣學了十幾年的英文,會洋洋灑灑的寫英文作文,看英文小說,但面對說英文的外國人問路時,就變的重聽又結巴!
上中文課時,我盡量避免說德文,免得學生喪失寶貴的中文學習機會。我希望藉由連貫主題的每月會話,使他們從熟練的說聽兩、三句….二、三十句,到兩、三百句中文,最後達到運用自如的功力。
會話課後,孩子們聽寫上週學習的注音符號。為了避免引起學生對考試的排拒感與挫折感,每個字聽寫前,我讓學生用五秒鐘看字卡。字卡放下後,學生再寫下這個字。程度較好的A組同學,還要加寫一個造詞。不論學生在家裡練不練習生字和生詞,這全神貫注的聽寫時段,可幫有他們複習與記憶。這也就達到了聽寫的目的!

完結篇預告:如何設計注音與聲調練習?
如何以遊戲和故事快樂地結束課程,讓學生回味無窮?
一年後,學生們說:「我學中文,因為…」

我在德國的中文教學心得〈完結篇〉

注音與聲調教學
介紹注音符號時,我要孩子們用牙籤擺出同樣的注音符號。動手使用牙籤或其他東西勞作注音符號,可以掌握學生的注意力,也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每學完一個注音符號,就要他們把學到的注音符號加入個人字卡,以便日後練習、做遊戲或比賽拼音的用途。
我們用牙籤學注音符號,使用拍手的節奏練習拼音,與利用手勢強調四聲。念課文時,每個孩子先輪流念一句課文。他必須一邊念,一邊用手勢大動作的比出每個字的聲調。接著去掉聲調手勢的動作,孩子再輪流念三、四次課文。然後分兩人一組、三人一組和男女生組疊誦全課課文,最後全班一起合誦。

課文念熟後,我唸一個字,讓孩子用黑板上的磁鐵注音卡,找出這個字的拼音和聲調。接著玩分組字卡拼音比賽、尋找注音寶藏、或「買賣注音符號卡」集字。如此孩子輕鬆愉快的學好注音符號。
有時我會抽空,讓孩子練習聲調。學生每人準備一組1到5的數字卡。他們聽老師唸完單字後,就把符合此聲調的數字卡舉高。如果舉出的數字卡錯了,孩子們就必須重複練習,直到正確為止。這種聲調的練習效果不錯,值得一試。謝謝邱玉老師的分享!
遊戲與故事時間

下課前的二十分鐘是遊戲時間。孩子們利用這個時段,學會了踢毽子、打陀螺、竹竿舞、兔子舞和玩各種遊戲,如「ㄅㄆㄇ賓果」、「ㄅㄆㄇㄈ蘿蔔蹲」、「老師說….」、「請你跟我這樣做」、「大風吹」、「一二三木頭人」、「城門、城門、雞蛋糕」、等遊戲。孩子們百玩不厭的,還有各式各樣玩法的拍手和猜拳遊戲。下學期,我們準備利用遊戲時間,跳山地舞和排演歌唱話劇。
每月的課程排有一到兩次故事時間。碰到年節時,我們除了說年節的相關故事外,也享用應節的美食,如粽子、月餅或年糕等。孩子們對中國的故事與典故充滿了好奇。聽故事時,他們舒服的坐躺在教室的地毯上。一雙雙眼睛亮晶晶的望著我,臉上露出期盼的神色。隨著故事的發展,他們還負責聲效。他們吹出風聲、吼出雷聲、模擬各種動物發聲和藉種種可用的東西作出聲效。聽故事時,若有學生發問,另一個學生會立刻幫他講解或翻譯。說完故事後,我和孩子討論故事裡的劇情和人物,討論種種有趣的可能性。
-一年間的變化-
這一年間,班上來了幾個學生,也走了幾個學生。那個走進教室,就開始無聊的孩子,因毫無學習意願且愛欺負同學,就被勸退學。有的家長太心急,無法靜心等待。輕易的放棄比痛苦的堅持要簡單省事!
這一年間有「本週班長」和他選的副班長,幫老師維持上課的秩序。每次上下課,班長喊「起立-敬禮!」。孩子們準時交作業,以便集更多的獎勵點數。值得一談的還有本班那些膀胱無力的病患。他們都一個個無藥而癒!
這一年間,學生的中文學習態度,有了重大的改變。過去他們很怕被點名朗讀課文;如今他們爭先恐後,搶著要唸書。甚至有人搶著要先到台上去做期末口試。
他們變得很愛問問題。「老師!怎麼說中文的Fussball?」、「老師!中文的Kirche是什麼?」、「老師!今天有故事嗎?」 他們不停的問。
學期結束前,我們選了幾個主題作壁報,其中有一個主題是「我學中文,因為…」。
貝兒說:我學中文,因為中國菜很好吃。
禮謙說:我學中文,因為我要幫爺爺奶奶做翻譯。
述凱說:我學中文,因為媽媽說這樣才厲害!
逸驎說:我學中文,因為暑假去台灣,要說中文。
妮娜說:我學中文,因為中文課很有趣!
鳳麟說:我學中文,因為我愛中文!
伊晴說:我學中文,因為我是中國人!
我很欣慰,孩子不再為了吃麥當勞才來上中文課!
-熱烈的掌聲-

為了期末成果展,我們班上表決要表演的節目。我把學過的唱遊、兒詩、唐詩和可供表演的帶動遊戲一一寫在黑板上,讓孩子舉手表決。他們自信滿滿,一致表決,要表演所有的項目。最後我們取得共識,「只」表演六個節目。
在眾多家長與來賓面前,基礎班的孩子毫不怯場。隨著活潑的肢體動作,他們聲音宏亮,發音準確的背誦唐詩、新詩。他們自信滿滿的載歌載舞,臉上帶著調皮又逗趣的表情。在一潮又一潮的熱烈掌聲中,孩子高興得紅透了臉!家長們露出驕傲的笑容!
孩子們!謝謝!我開始覺得,即使身在天涯,我還是能為台灣故鄉做些什麼!我的故鄉語言、故鄉情和對故鄉的懷念將不會遺失在茫茫的天涯。
如果故鄉是母親,那麼通過海外華人教師這條臍帶,就可以把母親的語言、文化與情感的養分,傳送給華僑的下一代!
我將繼續努力,做這任重道遠的文化臍帶!
-本文已刊登於2005年「海外華文教學」一書/國立教育研究院編印-

 

 

Comments are closed.